盛夏的响水涧,溪水潺潺、曲折缭绕,刺眼的日光落在吴中东山老街的青石板上,瞬间柔软了下来。复行数步,转角处的凌霄花开得正艳,一处古朴的民居映入眼帘,那便是陈忠林彩塑木雕工作室。推门而入,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陈忠林正在房间一角伏案雕刻,年近古稀的他腕下生风,落刀行云流水,丝毫不见岁月的痕迹。
一刀与一划,坚守初心的雕刻人生
(资料图)
木雕是中国传统技艺之一,经过手工雕刻的工艺品更有着独特的韵味。1976年,陈忠林从学校毕业后进入吴县木雕厂,开始了他的雕刻人生。拥有深厚色彩、造型功底的他很快成为厂内的技术骨干。二十世纪90年代末,企业改制,陈忠林创业,他怀揣着对雕刻的迷恋与责任,创办了自己的木雕工作室。经济转型、行业低潮,坚守“初心”又谈何容易。“当初改制时厂里一共有两百多个人,现在还从事这一行的真的屈指可数了。”
也许从拿起雕刀的那刻起,陈忠林就从未想过要放下。一件紫檀作品的完成,往往要经过设计、制坯、造型、构图、雕刻、打磨等十几道工序,任何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有时候为了创作一件作品,通宵达旦也是常有的事,现在的他,依旧坚持每天工作10小时。在创作“蟹香满篓”小叶紫檀木雕时,陈忠林将几只大闸蟹固定于白纸上,每天观摩其结构与动作,直至螃蟹自然变红。历经一年多的创作,螃蟹动态的力与美在陈忠林的雕刀下,被凝固于静态的画面中,栩栩如生。
(图为印度小叶紫檀《蟹香满篓》)
几近半个世纪的雕刻生涯,陈忠林创作了上千件优秀的紫檀作品,从1987年起,他几乎每年都有作品在全国和省一级的展评会上获奖。一刀一划刻画的是初心的模样,佳作累累更是陈忠林坚守初心的见证。
寂寞与辉煌,精益求精的技艺创新
木雕下有仿古木雕、象牙雕刻、红木雕及紫檀木雕等二级分类,陈忠林均有所涉猎。几十年的磨练,陈忠林形成了自己的雕刻艺术风格,他采用立雕、透雕、镂空雕、平面雕、踏地雕等多种雕刻技法,融会贯通、博采众长,致使他的作品有独一无二、难以复制之处。
(图为彩绘木雕《欢天喜地打连厢》)
在工作室的展厅内,陈忠林饶有兴致地介绍起了放在一角的两件彩绘仿古木雕。“在所有木雕技艺中,最难的要数彩绘仿古木雕。它工序繁多,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上色的同时避免开裂,做旧的同时又要自然,风化和剥落要有层次。”令人生畏的难度导致大多数雕刻者对彩绘仿古木雕作品创作望而却步。但陈忠林未放弃过这个领域的探索和追求,从四大金刚到看门罗汉,从秦陵铜车马到仿南宋彩绘观音,他创作了许多精品。“彩绘仿古木雕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纵使创作之路孤单,也要把这项技艺坚持下去。”
如今,已是木雕界“大咖”的陈忠林仍保持着潜心钻研、刻苦学习的姿态,参展参赛、查阅古籍、实地探访、反复雕琢……甘于平静生活的陈忠林将个人思想融于作品,赋之于灵魂与思想,每一件作品的问世都令人惊叹。他的作品总是有浓浓的古意扑面而来,那惟妙惟肖的金刚、菩萨、罗汉,生动洒脱、气度雍容,仿佛带着灵魂穿越了千百年的风雨沧桑矗立在你的面前。
(图为彩绘仿古木雕《南宋观世音》)
守艺与授艺,潜心育人的文化传承
陈忠林常说,雕刻是体力活更是脑力活,因此要吃得了苦,坐得住板凳,更要耐得住寂寞。位于东山古街之中的这处工作室成了他“修心”之所,每每有“有缘人”推门而入,陈忠林也不吝讲解。自2018年工作室落成后,陈忠林将散落在东山的手艺人、民间工匠聚拢起来,倾心指导、把脉领航,大家抱团“守”艺,东山的民间手作艺术在他的“羽翼”下蓬勃发展。
多年来,陈忠林致力于红木雕刻、彩绘泥塑、彩绘仿古木雕技艺的传承发展,截至目前,已带徒弟徒孙80余人,其中有工艺美院学生、国家非遗研培学员、残疾人、下岗工人等。“每一位学生的基础都不一样,我会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思路,鼓励他们发扬自身的长处。
每一名学生,从初入山门到学成下山起码要4年时间,陈忠林像雕琢作品一般认真培养每一位学生,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从我这边走出去的学生,几乎每个人都能独挡一面。”陈忠林自信地说。目前,以钟景德、陆小琴、肖雪芬为代表的一批学生沿着陈忠林走过的路,已成长为吴中乃至整个苏州的民间工艺领航人,耕耘出了一片更广阔的文化艺术传承传播的土壤。
虽然带徒育人花费了陈忠林大量的精力,但真正的大师总是毅力超群、勤奋过人的。在工作间内,一尊尊罗汉泥塑正在进行造型修整,这些罗汉以东山紫金庵十六罗汉为原型,从做内部木雕结构、活泥修整到最后外部彩塑,前后要经历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完工后,罗汉从庵堂进入各大博物馆,可移动的文物让更多的人近距离观赏到精彩的工艺,对我们东山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江南地区民间工艺的普及都是很有帮助的。”看着这些罗汉,陈忠林的眼睛又闪烁起了匠人的光芒。
(苏报融媒记者 陆宇其 通讯员 庄亚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