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0日,第四届搜狐号创作者大会于北京举办。本次大会汇聚了科技前沿探索者、财经大咖、MCN创始人、新媒体人、大学教授、作家、传统文化传播者等多元身份嘉宾,共同探讨新时代创作中的“变革与机遇”。
【资料图】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翟东升,在大会上分享了主题为“激发主体活力 营造创新生态”的演讲。他认为,知识密度的增加,会激发创新生态的蓬勃发展。
以下是演讲实录:
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再次见到张朝阳先生,我第一次见他应该是在23年前,那个时候他刚刚回国创业。那时候我也想创业,可惜后来事实证明我身上可能并不具备贾老师所说的那种“企业家精神”,面对挫折和时代压力,能够长期坚持下去。
今天搜狐邀请我来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的心得体会,我想简单跟大家分享三点。
第一点,作为一个专业研究人员,我们从事专业领域的内容,在互联网上,借助搜狐号、视频号这些平台向大众进行分享,首先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是作为专业的研究人员社会责任的体现。
因为我发现,现在这个时代,一方面整个知识的信息传播严重的扁平化,但是另一方面整体社会的知识信息质量泥沙俱下。最典型的,比如我父母退出工作岗位之后回到老家休养生息,他们经常跟我发各种各样的、在我看来是无法忍受的低质量的信息,而且是我专业领域的低质量信息,告诉我最近中美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问题。我父母本身是大专生,已经不错了。我发现许多老前辈,包括曾经我崇拜的大咖们一旦退出舞台,他信息的输入和输出质量都有下降。
这样一个时代,作为专业研究人士,作为大学里面的教授,如果出来开一个自媒体账号做专业科普,这一点对我们是负资产,因为同行会窃窃私语。很多同行写文章比你厉害,发论文比你厉害,但是他不会讲,他心里就不舒服了,你何德何能名气比我大?所以他投票的时候就不投你。有人就劝我,你在专业领域的打磨还有时间,所以不要出来做科普了。你为大众在专业领域提供质量上相对靠谱的东西,肯定比普通的人士的专业一点,这是其一。
第二,作为内容的创作者,对于我们自己也是教学相长。其实在2020年之前,作为中国对外经济政策、中美经济关系、美国研究等等这几个小的细分领域的专业学术从业人员,我以前是拒绝媒体的,包括电视、报纸、采访。新冠疫情之后,关在家里闲来无事,最后在团队相关负责人反复的游说之下签了约,然后开始每个礼拜录一期节目,由此开始经营了几个号,包括搜狐号。
这三年来,有很多的酸甜苦辣,一方面给获得了非常大的关注量,几十年没见到的老朋友都发现:原来你混的还可以,水平比以前强多了。但是另一方面也带来很多是非,社会上有很多杠精,就一个专业话题跟你杠;也有一些专业同行,他在议题上跟你有不同观点,而且他能够提供出相当有逻辑、相当靠谱的数据和事实。某种程度上,创作者是在把自己原本不是特别成熟的见解放到公开平台上,相当于每天开学术发布会,获得同行的点评。如果能够放下这种私心自用的心态,谦虚地面对网友的批评建议,你的学术道路就会更加通畅。
最后一点,刚才主持人和张总都提到了长期主义,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从事内容创作的问题。我觉得互联网里面充满了诱惑,一旦在某个细分领域有了一点名气之后,功名利禄、各种诱惑全来了,原本你不敢想象的许多机遇都来了。我相信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讲,一旦火起来,就有各种的商业性的机会。中国古人有一句话:“糜不有初,鲜克有终。”在互联网时代,只要你敢表达,只要你有点儿才,就比较容易出名。甚至机缘巧合,正好你的某种观点切中了时代的脉搏,哪怕唱个简单的儿歌“挖呀挖”就火了,但是你要维持流量和关注是难的。
我们不能追求短期的出名,古人讲“暴得大名者不祥”,你自身的综合素质、自身的学养、自身的努力不一定能够承受,这种情况下可能导致你心态的扭曲。我们的想法一定要长期主义,要注重质量,这既是对受众和潜在受众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
转载自顶端新闻:https://static.dingxinwen.com/dd-sharepage/detail/index.html?id=4349039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