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4日消息 当今世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谁下好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主动。近年来,安徽省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从“九章”量子计算机,到磁场强度“世界最强”的稳态强磁场,再到承载人类能源终极梦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科学实验装置“人造太阳”……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成果在这里诞生,并转化为应用产业。科技赋能、创新驱动,让安徽实现从农业大省到科技大省、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角色转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合肥创新馆内工作人员介绍探索全国首创的成果展示转化交易一体化运营模式
新兴产业集群全国瞩目
产业发展质效显著提升
联网就能用上全球领先的量子计算机?这一梦想正走进现实。近日,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在合肥发布,并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我们整合了它对云的这些界面,然后开放一些操作接口,我们把它里面110个耦合比特的接口也开放出来,所以总计就有176比特了。”“祖冲之号”量子计算总师朱晓波告诉记者,比特数是衡量量子计算机可实现的计算能力的重要指标。
这不仅刷新了我国云平台的超导量子计算机比特数纪录,也是国际上首个在超导量子路线上具有实现量子优越性潜力、对外开放的量子计算云平台。目前全球接入量子计算机的云平台很少。“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常务副总指挥彭承志介绍,量子计算未来可为密码分析、人工智能、气象预报、资源勘探、药物设计等所需的大规模计算难题提供解决方案,其中量子计算云平台是量子计算走向应用的重要一步。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可以利用量子计算云平台进行科普,亲身体验简易的量子计算编程和图像实验等。
“云平台发布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也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参与进来,你可以亲自来试一试,来操控一下,一个量子比特是怎么做的,一个量子读出又是怎么做的,一个量子的实验是怎么做的。所以它将成为很好的公众科普平台,它甚至也具备了成为一个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教学平台的能力。”彭承志说。
国盾量子不断扩大量子计算相关仪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服务,图为超导量子计算操控系统
曾经,研发企业也面临核心器件小型化、元器件短缺等技术难题。近年来,合肥市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契机,紧跟第二次量子科技革命浪潮,制定了发展规划。在创新支持、成果转化、试点工程、场景建设方面多管齐下,加速量子科技成果从“落地生根”到“开花结果”。
对此,科大国盾量子负责人应勇感受颇深。应勇表示:“原始创新在这方面,相对来说有它集中的优势,包括一些转化政策方面的支持,就形成了创新创业企业,在各个赛道上面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在这个基础上,政府又把打造量子产业变成了政策导向。现在在生态建设方面,这个举措更大,包括引进外地的一些量子创业企业,形成更好的量子产业的生态。”
数据显示,目前合肥集聚量子核心企业19家,上下游配套企业28家,2022年量子核心企业实现产值5.64亿元。
中科星图通过数据上云,构建在线数字地球的数据基础,打通连接空天基础设施与行业应用的关键路径
科大讯飞推动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慧司法、金融科技、智能汽车、运营商、消费者等领域的深度应用
前沿科技“沿途下蛋”
传统产业也因科技创新焕发新彩
走进宝武马钢智园炼铁集控中心,由96块显示屏组成的巨型屏幕上滚动显示着钢铁原料从进厂到生产及成品出厂的全流程数据。作为一个因钢而设、因钢而兴的工业城市,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马鞍山选择产业智能化和智能产业化,“智慧制造”遍地开花,从制造到“智造”,一字之变,带来了质量效益的大幅提升。
“在国家‘双碳’的目标下,瞄准我们新的需求,对我们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系统谋划了一个‘1+8’产业基地,1指的是我们钢铁主业,8就是围绕钢铁上下游相关的产业,共同来发展。”马钢规划与科技部规划管理室高级经理解珍健说。
图为马钢运营管控中心。马钢炼铁智控中心实现了对十余条生产线的集中操控,将成为国内产能规模最大、产线最多、工序最齐,距离最远(从南到北18公里)的集控中心
当前,安徽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带动反哺科研攻坚的步伐坚定,不断打好科技创新“组合战”,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优的营商环境保障。
在位于阜阳市颍泉经开区的某新材料科技企业,生产车间里机器高效运转切割,一条条“薄如蝉翼”的纳米晶软磁材料源源不断地传输,用它做成元器件,初始磁导率、饱和磁感应强度、高频损耗表现优异,因此也被广泛应用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智能手机等新兴领域。
不过,企业负责人邓毕力坦言,在投产之初企业也曾面临资金短缺等实际困难。为了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阜阳市颍泉区提供精细化服务,为企业协调解决2万平方米厂房使用,解决用工200余人,企业还享受到了区里提供的融资担保福利。
“按照我们的需求,市区里面帮助我们配建厂房。我们现在所在的厂房所有的基础设施都是政府给我们代建的。区里面有一些融资担保的方案,比如说有科创贷,可以去银行里面拿一笔信用贷款。1000万解决了我们前期资金短缺的痛点。”邓毕力说。
安徽智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企业目前已经具备年产3000吨非晶和纳米晶带材及其磁芯和元器件的生产能力,带动下游元器件及终端应用,满足了电子电力行业向小型化、节能化和高频化的发展趋势
这些年,公司每年将超过20%的销售收入投向研发,组建了由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博士组成的创新团队,经过多次产品迭代,累计申请并获批授权专利近30项。2022年,成功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邓毕力创业的信心和底气十足:“阜阳市总体水平肯定跟发达地区还是有差距,它对发展的渴望动力更强,所以说如果有好的项目,他们真的会非常全力地扶持你。”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安徽坚持走“科创+产业”发展之路,创新成为安徽最靓丽的名片,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7位。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郭浩介绍,安徽省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重要转变。
“我们将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到2027年经济总量向7万亿元冲刺。”郭浩说。
(总台记者孙鲁晋 王利 安徽台记者吴昊 汪菲 丁雨光)
责任编辑:王振华